雷火体育(中国)集团有限公司-首页

联系我们

手机:13890399916

座机0833-5329958

传真0833-5329958

Q Q1981260616

联系人汪先生

邮箱1981260616@qq.com

地址峨眉山市符溪镇符溪村八组


新闻资讯

知青忆:北大荒早春上山采蕨菜 不失为人间美食

发布时间: 2018-02-23 17:44   3363 次浏览
自打那回跟王连长上山以后,每年早春青黄不接的时候,我都会去山上采摘蕨菜,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,蕨菜真不失是一道人间的美食。

有一段时间,我甚至对蕨菜大感兴趣起来,我翻看《辞海》、《辞源》,才知道蕨菜又叫龙头菜、如意菜、佛手菜,拳芽菜。植物学上它属于凤尾蕨科,性喜生长于浅山区向阳地块,多分布于稀疏的针阔混交林中。

后来,还竟然给我发现了一个秘密:原来,这蕨菜又叫薇菜、蕨薇。

《诗经南山》写道:“陟坡南山,言采其薇”。

《尔雅翼》中也写道:“蕨生如小儿拳,紫色而肥”。

西汉初年,“商山四皓”的角里先生、夏黄公、东园公、绮里季,因避秦乱,隐居山中,采蕨而食。汉高祖刘邦慕其贤德,乃下诏书,请他们出来做官,然“四皓”皆坚辞不就。所以商山一带至今还把蕨菜称为商芝、商山芝或紫芝。

唐朝陈藏器的《本草拾遗》记载:商末,孤竹君之子伯夷、叔齐反对武王伐纣,商灭后,乃隐居于首阳山中,采蕨薇充饥,最后不食周粟而死。《本草拾遗》又载“四皓食芝而寿”。“四皓”留下的《商山歌》曰:“莫莫高山,深谷逶迤,晔晔紫芝,可以充饥,唐虞世远,吾将何归?驷马高盖,其优甚大。富贵之畏人兮,不如贫贱之肆志”。


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写的《伯夷、叔齐列传》也真实地记载了这一故事。


鲁迅《故事新编》中的《采薇》,更以小说的形式生动地概述了这个历史典故。


至于《毛选》上,则认为司马迁写《伯夷、叔齐列传》是颂错了对象,因为武王伐纣是正义之师,吊民伐罪,以有道伐无道乃是顺乎天理,合乎人道的。


但近年来,学术界有为纣王翻案的说法,认为纣王并非荒淫之君,所谓酒池肉林也是子虚乌有。倘若此说成立,那么伯夷、叔齐的高风亮节那可是要和蕨菜相得益彰,彪炳青史的了。


我一下子觉得这蕨菜的来历、身价、地位真的不同凡响,它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底蕴实在是太丰富、太厚重了。


而且,它的吃法也并非像我一样,只是简单的凉拌和热炒,脍炙人口的“佛手鱼翅”就是用的蕨菜。细究起来,这蕨菜还真可谓是集“下里巴人”和“阳春白雪”于一身,既能下得了厨房,又能上得了厅堂的。

后来,又在多处古诗文中看到蕨菜的身影,如唐代白居易有:“蕨菜已作小儿拳”,宋代黄庭坚也有:“嫩芽初长小儿拳”。但奇怪的是,我发现这些文章和诗词中,大多只用蕨菜的别称,即薇菜,是否“薇”字比“蕨”字更文雅、更富有诗韵和书卷气呢?我久思不得其解。

返城后,会常常怀念当年北大荒的生活,也常常会想起那生长在山林中的蕨菜,那可是真正的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啊。眼前会不时地浮现出那坡地上细细长长的碧玉簪,在春天的阳光和微风中轻轻地晃动,闪烁着诱人的光彩,还不时引来一些蜂蝶嬉逐其间。

有一年,王连长托人给我捎来一些盐渍的蕨菜,那口味毕竟差远了,但多少也解了我的一些乡思之渴。据说东邻的日本,前些年专门来要我们东三省的土产,当然蕨菜也是其中之一,并且身价不菲,乡民们纷纷上山采摘,倒成了当地的一项副业了。


再后来,市场上渐渐地有了罐装和真空袋装的蕨菜了,我每每去买回家炒了吃,味道当然比盐渍的好多了,但总赶不上我当年从山上采摘下来的那样新鲜可口。


前年的秋天,我回到曾经下乡的连队,我在那里毕竟待了有整整十年啊,那是一段我最美好的青春岁月。王连长已于前些年去世了,大嫂还健在,见了我分外的高兴。我对她说,我想到王连长的墓前去凭吊他,大嫂要和女儿一起陪我